历任会长

历任会长
研究会创始人——李文放
       李文放,原名李德英,1924年出生于三峡库区万州区(原四川省万县),她13岁参加革命,先后在延安“抗大”和“中国女子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延安炮校教员,从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到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45年,她离开延安,随部队从西北前往东北,既担任战地记者,又兼任报社主编,战火纷飞中,她不畏艰难,不惧危险,始终坚守在革命前线,用笔墨记录下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英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1949年南下任武汉军管会秘书处处长,1950年初被派往香港做统战工作,她顶着特务眼线遍布的压力进行统战工作,因成绩卓著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李文放是革命者,同时也是造诣精深的古文字学者、书法家。1979年,文化部成立中国秦篆研究组,李文放首任组长,她团结带领全国一流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篆刻家白手起家,重书《秦七刻石》,主编《中华篆文大字典》,实现了“抢救国宝扬国威”的理想。同时,李文放还在飞白篆书和甲骨文的书法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李文放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为我国的统战工作、新闻事业和秦文化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第二任会长——李学勤
       李学勤,1933年3月出生于北京,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工作,1954年起在该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
       李学勤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曾任“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担任过两届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获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李学勤长期致力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都做出了贡献,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他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建树。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截至2019年2月,李学勤共发表论文2000余篇,编著出版著作40余部。
       2000年,中国秦文研究会合并中国秦文学会,李学勤任会长,2007年6月,中国秦文研究会第六届会员大会第一次理事会聘请李学勤为名誉会长。
第三任会长——童超
       童超,1938年2月出生于江苏徐州,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本科)与四川大学(研究生),1965年5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中国史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等职。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社科院颁发的表彰“为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荣誉证书。
       童超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主要学术专长是封建土地制度史、军事制度史。个人著作(含合著)有:《大秦帝国》(主编)、《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中国古代军制史》、《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卷》(1985年)、《三国志精华注释》(1992年)、《陶渊明》(1993年)、《中国军事制度史·后勤制度卷》(1997年)、《中国土地制度史》(1997年)等。此外,关于三国屯田制、西晋占田课田制与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的研究论文有:“论曹魏屯田的广泛推行与经营管理”、“东吴屯田制述录”、“东晋南朝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等总计约50万字。
       2007年6月,中国秦文研究会第五届会员大会选举童超为会长,2008年5月,童超辞任会长,被研究会聘为顾问、名誉会长。他继续关心研究会的建设,以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秦文化研究成果为方向,策划在泰安、秦皇岛、石家庄等地,规划建设《刻石苑》、《文化园》、《风情街》等文旅景观。
第四任会长——贾雪阳
       贾雪阳,1949年3月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1969年入伍,2009年退休,退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副主任(少将),2008年12月,中国秦文研究会第六届会员大会第二次理事会(扩大)选举贾雪阳为中国秦文研究会第四任会长。2014年3月,中国秦文研究会第七届会员大会第一次理事会选举贾雪阳连任中国秦文研究会会长。2021年3月,中国秦文研究会第八届会员大会第一次理事会聘请贾雪阳为终身名誉会长。
       担任会长期间,他注重加强内部建设,不断优化工作环境,增强单位凝聚力;通过策划和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和论坛,组织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推动秦文研究的深入发展;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笔会等活动,向公众展示秦文化魅力,扩大秦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贾雪阳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中国秦文研究会的建设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他秉承父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和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举三代之力,修建烈士陵园,保护文物(古中山国),捐资助学,建设希望幼儿园、希望小学、希望中学,被中国公益庆典颁奖大会授予“人民好将军”荣誉称号。他主编的《走正道行远路》一书,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党员领导干部当中,被作为学习教材,在青年学生的成长教育中,该书也被广泛推荐,成为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优秀教材。
现任会长——赵平安
       赵平安,1963年出生于湖南邵东,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河北大学(研究生)、中山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1987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秦文研究会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
       赵平安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简帛),兼及先秦秦汉文明。著有《隶变研究》、《〈说文〉小篆研究》、《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金文释读与文明探索》、《秦西汉印章研究》、《文字文献 古史——赵平安自选集》、《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续集》、《秦汉印章封泥文字编》等著作,合作完成《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字源》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论文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王懿荣甲骨学研究奖二等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一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北京市社科重点项目一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秦两汉讹字综合整理与研究》(15ZDB095)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清华大学藏甲骨的综合整理与研究》(16@ZH017A4)。
备案号:京ICP备2024068160号